2014年的一號文件強調,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,涉及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,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,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等三個部分內容。
在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方面,文件要求,分區域規;七M高效節水灌溉行動;大力推進機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稈還田等綜合利用,加快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,支持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;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,支持高效肥和低殘留農藥使用、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有機肥、推廣高標準農膜和殘膜回收等試點。
【政策鏈接】
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明確了“生態文明建設”的重要地位,提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,而生態農業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。
【政策解讀】
[困難]
首先,農村社會環境已經發生根本的改變。青壯年勞動力進城打工,老人婦女孩子留守,農村社會問題突出。蔣教授雖然把農場建在自己出生的村莊里,但是仍遭遇了種種刁難。農民誰都不相信。你建農場,他們觀望,并不歡迎,把最差的地租給你,價錢還不便宜。地痞流氓使壞,天天找麻煩!無非讓你破財消災。至于基層政府,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搞農業,沒什么稅收,雖然在官場上大力表揚你,但人家不會真心支持你。蔣教授把農場的名字定為——弘毅生態農場。真可謂有先見之明,不弘毅,估計都走不了這么遠。
其次,市場社會,利益當頭,搞生態農業就是擋別人的財路。人家都是規模養殖,你非自然放養。價格如果比人家的還低,不良商家就報復。半夜往你農場里扔死雞,讓你養的雞都得病,都死光。人家種地買農藥,你種著成片的地,一瓶農藥不買,農藥商家賺不到錢,也恨你。
再次,化學農業積重難返。農藥廠化肥廠每年有數以億計的產值,相關利益者肯定不會允許生態農業的存在。大家都減少農業化肥的使用量,很多工廠就要關門,很多人就要失業,政府也不會高興。生態農業不是不好搞,而是整個社會不愿意搞。
[原因]
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現存三大問題:
一是由于污染而造成的環境問題;
二是糧食供大于求造成的浪費問題;
三是由于過度消耗自然資源,使現代糧食安全和未來糧食安全產生矛盾。